蟋蟀又名“促织”、“趋织”,在北方的俗名叫蛐蛐,善鸣、好斗的天性让斗蟋蟀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拉开,到宋代时大行天下。在民间渊源深远,曾一度是宫廷盛行的游戏,被视为高雅的玩乐。想要斗蟋蟀,一定要捕捉到好的蟋蟀。
回忆童年,大人们总有一套细致的捕捉方式,有网罩、锥子等一套工具,而我们小孩子捕捉蟋蟀不像大人那样细致周到,只是带上几节竹管、火柴空盒或纸折的卷筒(均用来关放蟋蟀),就到处去搜捕,弄得一身泥土,灰头灰脸的。纸折的卷筒和火柴盒很容易轧扁,捉回来的蟋蟀都有断足折须的,但心里还是快活。
待到约好的斗蟋蟀之日,两只蟋蟀被置于瓦盆之中,或巨身修尾,青项金翅,或庞然雄伟,铜头铁额。孩子用猪鬃毛分别撩拨两虫之须,两虫被激怒了,遂相扑击,振奋作声。孩子们的小脑袋瓜不自觉地围成圈,扯开嗓子欢呼雀跃着,“加油”之声不绝于耳。